看集大原高铁建设中的科技力量
创始人
2024-12-31 17:26:32
0

  中新网太原12月31日电 (任丽娜)12月31日,连通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集宁经大同至原平高速铁路(以下简称“集大原高铁”)正式开通运营,结束了晋蒙之间没有直通高铁线路的历史。

开通仪式现场。任丽娜 摄

  发达的路网是支撑流动中国的坚实基础。在中国高铁网的建设中,离不开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科技赋能。集大原高铁建设过程中,广泛应用先进的设备和工艺工法,让施工质量和效率大幅提升。

  集大原高铁自2021年11月17日全线开工建设以来,1600多个日夜,2万余名建设者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以工装保工艺、以工艺保质量。

  集大原高铁纵贯大同盆地、恒山余脉,跨越桑干河、滹沱河等大小河流,穿行紫金山自然保护区、云冈国家森林公园等17处重要环境敏感区。山西段建有桥梁33座、隧道3座,桥隧占比高达85.13%。

  桥梁建设过程中,全长19.62公里的贺家堡跨荣乌高速特大桥全国首台引进900吨运梁车桥面会车装置,压缩建设工期4个月。全长19.59公里的樊家庄跨韩原铁路特大桥运用智能称重系统、电子应力监测等新工艺,全线最大纵坡、最大跨度、最大重量的转体连续梁顺利实现转体对接。冯村跨韩原铁路特大桥成功吊装重达276.4吨钢横梁,创全国单榀钢横梁吊装最重纪录。

  隧道建设方面,作为全线难度最大的控制性工程,恒山隧道全长14.76公里,穿越断层破碎带及影响带18条,IV、V级围岩占比近80%,是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的Ⅰ级高风险隧道,被施工人员称为“豆腐脑上打洞”。建设者们针对随时都可能发生的掉块、溜坍、突水突泥、大变形等问题,通过超前钻探、30米综合地质预报等手段,提前探明地质状况,随时调整作业参数,克服了上百次溜塌和频繁涌水等困难,实现隧道胜利贯通。

  铺轨施工中,累计投入铺轨设备、长轨运输车、捣固机等大型机械设备30余台(套),并采用了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和制造的CCPG500A型铺轨机,极大提高了铺轨智能化程度和布枕精度,提升了铺设质量和效率。自主研发的轨道铺设信息化系统,能够全天候对铺轨机、长轨运输车、焊轨车等设备的运行状态及作业位置进行监控和统一调度指挥,避免交叉干扰,有效提高了铺轨速度,单日铺轨最高达到了16公里。(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青海西宁迎来2025年首场降雪 1月4日,西宁市民众在雪中跑步。中新社记者 马铭言 摄1月4日,环卫工人清扫路面积雪。中新社记者 马...
2024年我国全年地震灾害损失...   中新网北京1月6日电 近日,中国地震台网发布“2024年度地震活动盘点”。2024年,我国全年地...
甘肃兰州:《风起大汉》沉浸式演... 1月2日,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兰州中心《风起大汉》沉浸式演艺街区内,演职人员进行表演。中新社记者 李...
广东侨乡潮州“大吴会客厅”吸引... 广东侨乡潮州,大吴村的“大吴会客厅”吸引村民游客休闲游玩。中新社记者 陈楚红 摄 广东侨乡潮州,大吴...
200余件伊朗精美文物在新疆展... 12月11日,新疆乌鲁木齐市,正在新疆博物馆展出的“古波斯的荣耀——伊朗文物精华展”吸引众多市民和游...
湖北襄阳积极探索历史遗存活化利...   中新网襄阳1月10日电 (张倩龙)连日来召开的襄阳市两会上,实施历史文化活化利用工程、高水平推动...
探访南昌百年老字号照相馆:光影... 图为南昌国营真真照相馆的“相机博物馆”内摆放着多款该照相馆曾用过的照相机。它们虽然已经有些陈旧,却见...
2024年山东十大天气气候事件...   中新网济南1月24日电(孙婷婷 顾谦)山东省气象台24日召开春节天气通报会并发布2024年山东十...
跨年夜:长沙造雪狂欢迎接202... 12月31日晚,长沙文和友举办了一场怀旧跨年活动,现场通过20世纪80年代的歌舞表演伴随着人工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