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沉浸式体验“春节”之美 这个馆一次看过瘾→
创始人
2025-01-15 10:21:18
0

  随着中国“春节”申遗成功,蛇年春节“非遗味儿”更浓。目前,120余项与春节相关的非遗代表性项目齐聚中国非遗馆,让观众在传统文化中感受“春节”之美。

  步入中国非遗馆,首先映入眼帘是一座集民间古建筑技艺、传统美术为一体的山西清徐彩门楼。作为国家级非遗,清徐彩门楼最早可追溯到唐代。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党委书记 王晨阳:在当地,彩扎门叫“闹红火”,预示着春节能够红红火火。

  进入彩门楼,写春联、印年画、投壶等传统年俗,让浓浓的年味儿扑面而来,热闹的乡村大舞台、流光溢彩的花灯让人目不暇接。其中来自浙江乐清的首饰龙,是馆内单体最大的花灯,春节期间,当地百姓会抬着“首饰龙”游街串巷,承载着为家家户户祈求平安的美好寓意。

  整个首饰龙灯制作工艺复杂,集木工、油彩、纸扎、龙灯、刻纸等工艺于一体。依靠内部的木制齿轮装置驱动,龙船能摇头摆尾,船上几百个形态各异的人偶也能动起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乐清首饰龙代表性传承人 林顺奎:首饰龙的长度将近六米,高度有四米五。一个摇板能掌握300多人全部动起来,动作完全不一样。

  由地方非遗传承人制作,传统与创新兼具的面花作品《龙凤枣山》,用搓、揉、编等10多道工序结合制作而成,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观看。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研究馆员 常会学:面花主要反映了黄河沿线百姓的生产生活风貌,主要用于传统节日,比如说春节。

  北京市民 马赛:每一个都很精美,我们想回家之后带孩子也去做一下,让小孩体验一下我们中国传统过年方式。

  杨家埠木版年画、苏州灯彩、怀仁旺火等各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春节节俗,描绘出中国人庆祝新年的生动画卷,展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隽永魅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青海西宁迎来2025年首场降雪 1月4日,西宁市民众在雪中跑步。中新社记者 马铭言 摄1月4日,环卫工人清扫路面积雪。中新社记者 马...
2024年我国全年地震灾害损失...   中新网北京1月6日电 近日,中国地震台网发布“2024年度地震活动盘点”。2024年,我国全年地...
甘肃兰州:《风起大汉》沉浸式演... 1月2日,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兰州中心《风起大汉》沉浸式演艺街区内,演职人员进行表演。中新社记者 李...
广东侨乡潮州“大吴会客厅”吸引... 广东侨乡潮州,大吴村的“大吴会客厅”吸引村民游客休闲游玩。中新社记者 陈楚红 摄 广东侨乡潮州,大吴...
200余件伊朗精美文物在新疆展... 12月11日,新疆乌鲁木齐市,正在新疆博物馆展出的“古波斯的荣耀——伊朗文物精华展”吸引众多市民和游...
湖北襄阳积极探索历史遗存活化利...   中新网襄阳1月10日电 (张倩龙)连日来召开的襄阳市两会上,实施历史文化活化利用工程、高水平推动...
跨年夜:长沙造雪狂欢迎接202... 12月31日晚,长沙文和友举办了一场怀旧跨年活动,现场通过20世纪80年代的歌舞表演伴随着人工造雪,...
2024年山东十大天气气候事件...   中新网济南1月24日电(孙婷婷 顾谦)山东省气象台24日召开春节天气通报会并发布2024年山东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