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两会观察:如何实现城乡融合乡村振兴?
创始人
2025-01-20 11:02:17
0

  中新网重庆1月20日电 (记者 刘相琳)19日,正在举行的重庆两会上,乡村全面振兴成为讨论热词之一,如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多名政协委员给出自己的建议。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城乡差距与区域差距交织叠加,城乡二元结构较为明显,如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共同繁荣,是当地主政者的“必答题”。

  “榨菜+”让“青疙瘩”变成“金疙瘩”

  地处渝东新城的重庆涪陵,因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孕育出涪陵榨菜这一特色优势产品,被誉为“中国榨菜之乡”。2020年以来,重庆逐渐形成以涪陵区为核心区,长寿区、武隆区、南川区、丰都县和垫江县共6个区县的涪陵榨菜品牌种植区,获批长江上游榨菜产业集群。

  “榨菜已成为重庆一个具有特色优势的富民产业。”重庆市政协委员、涪陵区水利局局长刘彩说,近年来,当地深挖榨菜产业潜力,打造“榨菜+”发展模式,围绕榨菜产业打造现代农业科普教育基地、观光体验示范园等特色项目,建成榨菜主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推动多业态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整体跃升。

  在涪陵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的二渡村,种植青菜头3000余亩,将榨菜文化与田园风光相融合,发展“榨菜+乡村旅游”“榨菜+科普研学”等业态,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210万元以上。

  当前,重庆正着力推进榨菜高质量发展,加速打造全球泡(榨)菜出口基地。刘彩说,未来,当地将继续走好“科创+”“绿色+”发展路子,推动榨菜产业向品种多样化、种植机械化、加工智能化、产品多元化、品牌国际化发展,让更多民众参与到榨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中来,把“青疙瘩”变成含金量更足的“金疙瘩”。

  现代养蚕工厂模式为传统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以前,种桑养蚕一直是依靠传统方式进行。面对土地和劳力制约,养蚕有没有可能实现工业化?重庆市政协委员夏庆友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夏庆友是西南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他和团队开展蚕学研究近40年。如何将研究成果有效地应用于实际产业中,支撑乡村振兴,是当前他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

  2020年,夏庆友的团队成功研发了一套全自动化养蚕系统,从饲料加工、养蚕添食,到除沙、上蔟收茧,全部流程都实现机械化,还能初步利用大数据进行智能决策。依托该系统,夏庆友的团队在重庆永川仙龙镇建起一座高标准的现代化蚕桑基地。

  经过两年建设,该基地建成近1000亩的现代化桑园,建立了高密度饲料桑种植模式及数字化桑园管理系统,配套桑叶全程机械化采收、烘干及加工技术体系,实现了桑园信息化、智慧化管理。该基地的养蚕工厂于2023年底建成,4000平方米的现代化蚕工厂正式投入运行,当年投产就获得了成功。

  夏庆友说,期待这个现代养蚕工厂模式能彻底改变传统养蚕业的运作方式,为重庆乃至全国现代蚕桑产业带来革命性变化。

  “万企兴万村”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万企兴万村’,我们是践行者,也是获益者。”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黄花园酿造调味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鄂峤说,在“万企兴万村”行动中,她所在的企业与重庆涪陵区新妙镇郑家村、玉泉村合作大豆种植及深加工项目,带动1000余户农民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同时企业获得了优质原料,实现了“双赢”。

  据介绍,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以来,重庆提出“‘万企帮万村’成果巩固拓展”“城市工商资本下乡”“回报家乡”“消费帮扶”“支部联建”“齐鲁民企巴渝行”等六大活动,系统推进全市“万企兴万村”行动。

  与此同时,当地政府持续制定出台支持服务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的政策措施,仅2024年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就围绕特色产业、科技助农、消费帮扶等方面出台82项衔接“万企兴万村”行动的政策。

  重庆“万企兴万村”行动实施3年以来,当地参与民企数量、帮扶村庄数量、实施项目数量分别从2022年的5087个、3645个、5836个增加到2024年的11178个、5919个、13146个。民营企业通过产业投资、科技助农、公益捐赠等多种方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资源。尤其是不断探索构建利益共享、发展共赢的村企合作机制,激活了农村土地、劳动力的价值,有力推动了村集体和农户增收。

  鄂峤认为,在重庆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中,“万企兴万村”行动还将焕发更大活力、承担更大使命,支持更多民营企业深度参与乡村振兴,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科技强农兴农和农民增收致富作出更大贡献,希望广大民营企业加入到“万企兴万村”行动中来。

  数字技术成为农业增产增收新养料

  如今,数字化发展迅速,已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突破口。过去一年,重庆深入挖掘数字技术潜能,精准赋能广泛的应用场景,“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达43%,位居西部第一。

  重庆潼南区是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乡村振兴(重庆)数字产业研究院在潼南设立了渝西分院,并派出20余位数字技术专家进行驻地服务,与当地一起探索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在潼南区太安镇奉民菜园里,挂着一串串科技满满的“小番茄”。地里的传感器能精确感知土壤湿度和肥力,当湿度或肥力低于或高于设定值时,水肥灌溉系统会自动启动或停止,确保小番茄生长始终处于最佳条件,大大节约了水肥资源和人力成本。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该菜园相较传统方式节约水肥30%至50%,原来10个人的工作仅需1人就可完成。

  数字赋能的场景不止于此,潼南还实现了对全域260万个地块、27个土地图层、35亿个地块属性数据无缝叠加及智能分析。这块田是谁的?种的什么?长势怎样?如何增产?动动手指就清清楚楚,实现全流程一屏掌控。

  重庆潼南正在发生的这些,仅是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重庆巴南区天星寺镇用“四联共治·数字赋能”乡村治理模式,绘就了一幅乡村善治共富新画卷;重庆开州区打造农业数字化综合体系,科技加持让一个个蔬菜大棚变身超级工厂;重庆酉阳县利用数字技术实时收集稻田生长、蟹田养殖、直播销售等数据,不断提升稻米品质……

  在六届重庆市政协常委、乡村振兴(重庆)数字产业研究院董事长吴在学看来,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征程中,央国企更应发挥在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变革引领、高端人才汇集、发展成果共享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让乡村振兴有“智”又有“质”,让广大农民有扎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在19日举行的重庆市人大六届三次会议开幕会上,重庆市政府市长胡衡华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2025年,重庆将聚力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在推动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发展上探索新路子。(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青海西宁迎来2025年首场降雪 1月4日,西宁市民众在雪中跑步。中新社记者 马铭言 摄1月4日,环卫工人清扫路面积雪。中新社记者 马...
2024年我国全年地震灾害损失...   中新网北京1月6日电 近日,中国地震台网发布“2024年度地震活动盘点”。2024年,我国全年地...
甘肃兰州:《风起大汉》沉浸式演... 1月2日,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兰州中心《风起大汉》沉浸式演艺街区内,演职人员进行表演。中新社记者 李...
广东侨乡潮州“大吴会客厅”吸引... 广东侨乡潮州,大吴村的“大吴会客厅”吸引村民游客休闲游玩。中新社记者 陈楚红 摄 广东侨乡潮州,大吴...
200余件伊朗精美文物在新疆展... 12月11日,新疆乌鲁木齐市,正在新疆博物馆展出的“古波斯的荣耀——伊朗文物精华展”吸引众多市民和游...
湖北襄阳积极探索历史遗存活化利...   中新网襄阳1月10日电 (张倩龙)连日来召开的襄阳市两会上,实施历史文化活化利用工程、高水平推动...
探访南昌百年老字号照相馆:光影... 图为南昌国营真真照相馆的“相机博物馆”内摆放着多款该照相馆曾用过的照相机。它们虽然已经有些陈旧,却见...
2024年山东十大天气气候事件...   中新网济南1月24日电(孙婷婷 顾谦)山东省气象台24日召开春节天气通报会并发布2024年山东十...
跨年夜:长沙造雪狂欢迎接202... 12月31日晚,长沙文和友举办了一场怀旧跨年活动,现场通过20世纪80年代的歌舞表演伴随着人工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