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世界中国年丨马盛德:为何说春节申遗人类共享?
创始人
2025-01-26 20:41:51
0

  中新社北京1月26日电 题:为何说春节申遗人类共享?

  作者 马盛德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

  翻开农历,第一页便是春节,最后一页是除夕,首尾相连如一个完满的圆。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基于中国传统历法,正月初一是春节,千百年沉淀下来的饮食文化、表演艺术、祭祀礼仪、民风民俗等,随着这个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深入中国人的血脉,代代相传。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乙巳蛇年新春之际,回望各美其美的春节习俗、美美与共的非遗实践,人们更能感受到它体现出的文化包容性和开放性,感受到这一实践焕发出的强大生命活力。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情感纽带

  春节是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文化,包括传说故事、节庆活动、饮食与装饰习惯等,成为团圆与希望的美好象征,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影响力最大、群体性参与度最高的文化表现形式。不同地区与民族的民众虽因所处环境不同延伸出略带差异的过节方式,但一系列春节习俗却经历漫长的历史进程,最终成为世代相传、活态传承的共同遗产,凝结为春节这一中华民族集体认同的文化标识和文化符号,在赓续民族基因与历史文脉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

  2006年,春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作为连接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共有文化符号的价值得到强化。2011年至2021年期间,山西怀仁旺火习俗、娘子关跑马排春节习俗、吉林查干萨日、广东行花街、宁夏六盘山区春官送福等5项与春节相关的遗产,作为扩展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春节强大的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性,在共情共庆的节日氛围里,表现得更加鲜明和丰富多彩。

2024年12月21日, “过年——春节主题展”在位于北京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展。图为观众参观山西怀仁旺火习俗煤塔。中新社记者 易海菲 摄

  春节源自中国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与古人依据太阳周年运动划分的二十四节气密切相关,伴随民众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构成中国传统农耕社会调和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重要时间网络,成为汇集中华文明智慧结晶与价值追求的情感象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当代社会和谐、家庭和睦、民族团结、文化认同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每当春节来临,如果一个人远离故土,或是没有在自己熟悉的群体当中,就会产生非常强的孤独感。人们常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字面上看好像是对亲人的思念,实际上背后更多体现出的是一个民族、一个群体发自内心的文化认同。同时,春节也是可以跨越时空的,虽然中华儿女身处不同地域与环境,却可以在同一时间节点共同分享节日的欢乐,五湖四海的人们在此时相互了解、相互尊重、消除隔阂、和谐相处,既体现了节日文化在流变过程中的差异性与包容性,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

  新民俗为“年味”添彩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传统春节习俗也随着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以新载体、新形式、新民俗的触角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例如,传统春节拜年习俗与信息拜年、电话拜年、社交软件视频拜年等新形式的交织演变;春运中的传统返乡潮与新时代旅游潮的齐头并进等。但无论是新形式的出现还是旧传统的复归,如何更准确、客观地看待传统春节习俗中出现的新形式,是值得思考的。

2025年1月20日,河南郑州,各地货车涌入郑州北站编组场,重新分类整合后送往目的地。春运期间,平均每3分钟就有一列车到发,为春运物资运输提供动力。(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发 孙运豪 摄

  与此同时,春节因部分仪式感的缺失引起民众有关“年味变淡”的讨论。因此,怎样抓住春节的核心文化意义,让人们知道和感受到节日里面有哪些宝贵的东西,是过节出现新载体、新形式、新民俗时亟待关注的课题。需要在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本体性中充分继承和弘扬春节的文化价值。

  长期以来,春节在中国一直是法定节假日,充分彰显了国家在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上的导向。这样的做法不只是放假休息,而是在节日的活态实践中体验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人们有更多时间调整自身,同时提高对春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这是很有意义的。春节假日体系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其产生的社会效果非常突出。

  春节申遗人类共享

  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文化共享”是非遗保护中非常重要的理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宗旨指出:“在地方、国家和国际一级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互欣赏的重要性的意识。”不同地区同源共享的遗产项目,在传承流变中形成新的不同的特质,尊重遗产在适应各自环境中所呈现的特质,在地区间的交流和对话中增进了解、促进对遗产源流及发展方向的深入研究,是保护、弘扬遗产应秉持的正确态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用“人类”而非“世界级”来定义非遗代表作,是站在全人类“文化共享”的高度看待非遗,强调非遗是代表全人类共性的产物,这样的视角和高度,完全打破了地区、民族、国家之间的壁垒和界限,最大限度避免和克服了人类在追求利益方面所表现出的狭隘和短视。它体现了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平等、交融互鉴、和谐共处的期望,体现了对提高遗产的可见度、影响力和增强保护意识的心愿。

  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申报文件不提倡过多地追溯遗产项目的起源问题,有意识避免和淡化人们对遗产的利益纷争,更多强调其是否符合凝聚和谐、相互尊重的要求,可以说人类非遗代表作这一表述本身即蕴含非遗本质特征,这也是“世界级非遗”与“人类非遗”这两种表述并不等同的重要原因。即便是在已取得非遗保护工作重大成就的今天,人们对非遗保护名称的规范性使用、正确认识和理解,仍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春节作为各族民众辞旧迎新、祈福纳祥、集体欢庆新年生活的中国式表达,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整体上提升了遗产的可见度,不仅体现中国丰富的非遗资源和中国人民伟大的创造精神,也让更多的人了解春节,达到“文化共享”的目的。中国人的春节,也是世界的春节。在增强遗产保护自觉性的同时,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成为促进人们尊重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有效途径。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所作的积极工作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既是中国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精神认识水平的表现,也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履约能力的重要体现,向国际社会彰显了智慧与担当。(完)

  受访者简介:

马盛德。受访者供图

  马盛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任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主持工作),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出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中国民舞》等专著;参与“古琴艺术”“太极拳”“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等项目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工作。2016年11月任中国申遗代表团团长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1次常会,中国“二十四节气”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青海西宁迎来2025年首场降雪 1月4日,西宁市民众在雪中跑步。中新社记者 马铭言 摄1月4日,环卫工人清扫路面积雪。中新社记者 马...
2024年我国全年地震灾害损失...   中新网北京1月6日电 近日,中国地震台网发布“2024年度地震活动盘点”。2024年,我国全年地...
甘肃兰州:《风起大汉》沉浸式演... 1月2日,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兰州中心《风起大汉》沉浸式演艺街区内,演职人员进行表演。中新社记者 李...
广东侨乡潮州“大吴会客厅”吸引... 广东侨乡潮州,大吴村的“大吴会客厅”吸引村民游客休闲游玩。中新社记者 陈楚红 摄 广东侨乡潮州,大吴...
200余件伊朗精美文物在新疆展... 12月11日,新疆乌鲁木齐市,正在新疆博物馆展出的“古波斯的荣耀——伊朗文物精华展”吸引众多市民和游...
湖北襄阳积极探索历史遗存活化利...   中新网襄阳1月10日电 (张倩龙)连日来召开的襄阳市两会上,实施历史文化活化利用工程、高水平推动...
探访南昌百年老字号照相馆:光影... 图为南昌国营真真照相馆的“相机博物馆”内摆放着多款该照相馆曾用过的照相机。它们虽然已经有些陈旧,却见...
2024年山东十大天气气候事件...   中新网济南1月24日电(孙婷婷 顾谦)山东省气象台24日召开春节天气通报会并发布2024年山东十...
跨年夜:长沙造雪狂欢迎接202... 12月31日晚,长沙文和友举办了一场怀旧跨年活动,现场通过20世纪80年代的歌舞表演伴随着人工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