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 | 芜湖“四普”:细针密缕绘文物地图
创始人
2024-12-06 21:22:07
0

  立足文物本体 “玩转”技术赛道

  今年3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启动。各地“四普”的实地调查成果不断刷新数据,为文物事业发展夯实地基。

  在芜湖,截至12月2日,已复查“三普”不可移动文物719处,“三普”复查完成率84.49%;调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27处。文物普查员们翻山越岭访遗珍,细针密缕绘“地图”,丰富了文物内涵,拓展了保护对象。

  定位、测量、采集标本……上午8点多,芜湖市繁昌区文物普查员崔炜和同事们,早早地就穿行在田间荒野、高山密林间,开始了新一天的“摸家底”工作。首次参加文物普查工作的崔炜,已经为91处文物确定了“身份证”。

  不久前,根据线索,崔炜等普查员来到繁昌区平铺镇的一座寺庙中,最终确认了摩崖石刻的位置。测绘技术人员手持北斗定位仪智能采集终端,采集坐标数据,同时通过全站仪、无人机等设备,完成不可移动文物空间测绘和照片拍摄。崔炜则在石刻附近仔细寻找地表遗落的石块、残片,研判文物年代。

  “很多田野文物都在人迹罕至的地方,部分古遗址、古墓葬所处位置甚至无路可达。不过这些困难对于普查队来说都不算什么,他们最担心的是‘三普’时坐标定位误差较大,时隔十几年后,文物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又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少数文物的准确位置难以确定。”繁昌区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汪发志说。

  芜湖市采取“文物专业技术人员+镇村干部+有相关资质的第三方”的方式,组建7人至8人的调查小分队,保证一线队伍满足“四普”技术要求。汪发志告诉记者:“这样的队伍组成比较科学,能充分发挥第三方的技术优势,让采集到的文物信息更全面。”

  普查中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采集文物标本。但在实地调查中,由于地表植被茂盛、地面建(构)筑物增加、文物周边环境发生改变等,很多时候文物标本没有那么容易找到。“所以我们不仅要有懂技术的人,更需要有文物考古专业人员全程参与。”芜湖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汪天友认为,普查工作要“以我为主”,借助但不能依赖第三方。

  如何在草木丛生、落叶遍地的遗址上,采集到不同时期具有显著年代特征的红陶、夹砂陶、印纹硬陶等文物标本?普查员们不仅要练就善于发现的“火眼金睛”,还得有和标本任务“死磕”的顽强和坚持。

  和“三普”相比,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依托利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全球定位等技术,进一步完善了技术标准和规范,升级更新了全国统一操作系统。“针对这些新变化、新要求,我们要确保每位普查员对技术标准和规范、任务目标了然于胸。”汪天友说。

  完善基础信息 清晰阐述价值

  走进芜湖市湾沚区文物管理所,办公桌上的一份文件格外引人注目,上面密密麻麻全是彩色的笔记和标注,这是当地文物管理所所长陈尚前为湾沚“四普”登记表所做的审核记录。

  “我们普查工作前期进度较快,文物点位都跑了一圈了,但我得确认数据的质量。”陈尚前说,“四普”对于数据质量要求相当高,所以不图快,贵在准。

  湾沚区在这次文物资源大盘点中建立了严格的数据把控机制,坚持“边调查边录入,边审核边完善”。陈尚前告诉记者,湾沚区已经进行到“四普”数据录入的第二轮审核。整个普查队明确分工,由专门人员对图片、文物基础信息等进行分类审核,陈尚前自己则负责文物简介的撰写、打磨。

  “不要小看了这些文物介绍。这些介绍可以反映出文物的价值、背后的故事和当时的社会风貌以及今天的保存状况,这对于做好保护传承、赓续历史文脉有着重要意义。”汪天友认为文物介绍应由专家学者团队负责。全面系统阐释文物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可以唤起更多人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按照国家整体控制、地方实地调查相结合方式,芜湖市建立“市协调、县负责、镇参与、村配合”的责任体系,全面查清每一处不可移动文物基础信息,及时录入普查系统。市文物保护中心、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市级机构为主体,邀请专家学者和高校师生志愿者,组建业务指导组,分地域片区驻点指导,进行质量全程把控。

  谁普查谁签字,谁审核谁签字,芜湖建立健全普查纸质档案签字留名机制,对文物负责,对历史负责。

  普查队员“多跑” 文物利用更“活”

  芜湖市“四普”分为三个阶段,目前为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实地开展文物调查和信息数据登录工作。“即使‘四普’的阶段性工作完成了,咱们文物工作者也要多动腿、再跑跑。”芜湖市文保中心刘鹤群认为,文物系统工作者在实践中锤炼自身本领,各相关部门也应以普查促提升,以科学治理推动文保整体重塑。

  “古物服务于今人。现阶段的实地调查、信息录入、建立市级文物资源数据库,只是前半篇文章,如何持续推动文物融入生活、服务人民,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谋划的普查后半篇文章。”芜湖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市普查办主任高仇斌说。

  文物的价值体现在“活起来”。近年来,芜湖市推动一系列重大文保行动,建设繁昌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施“百年历史建筑复活”计划、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等,让老芜湖海关等历史建筑,繁昌窑、人字洞等历史遗存逐渐成为鲜活的文化“记忆点”……

  “把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印记,保存下来、传承下去、利用起来。”高仇斌表示,接下来,芜湖市县两级文物部门将强化文物安全监管和价值阐释“两项能力”建设,更加自觉地推动文物合理利用、服务发展和博物馆公共服务“三项创新”,紧紧围绕文物赋能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探索基层文物科学治理的芜湖路径。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青海西宁迎来2025年首场降雪 1月4日,西宁市民众在雪中跑步。中新社记者 马铭言 摄1月4日,环卫工人清扫路面积雪。中新社记者 马...
2024年我国全年地震灾害损失...   中新网北京1月6日电 近日,中国地震台网发布“2024年度地震活动盘点”。2024年,我国全年地...
甘肃兰州:《风起大汉》沉浸式演... 1月2日,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兰州中心《风起大汉》沉浸式演艺街区内,演职人员进行表演。中新社记者 李...
广东侨乡潮州“大吴会客厅”吸引... 广东侨乡潮州,大吴村的“大吴会客厅”吸引村民游客休闲游玩。中新社记者 陈楚红 摄 广东侨乡潮州,大吴...
200余件伊朗精美文物在新疆展... 12月11日,新疆乌鲁木齐市,正在新疆博物馆展出的“古波斯的荣耀——伊朗文物精华展”吸引众多市民和游...
湖北襄阳积极探索历史遗存活化利...   中新网襄阳1月10日电 (张倩龙)连日来召开的襄阳市两会上,实施历史文化活化利用工程、高水平推动...
跨年夜:长沙造雪狂欢迎接202... 12月31日晚,长沙文和友举办了一场怀旧跨年活动,现场通过20世纪80年代的歌舞表演伴随着人工造雪,...
重庆忠县:红杉碧水交相辉映 景... 图为红杉林与碧水交相辉,景美如画。赵军 摄图为红杉林与碧水交相辉映,景美如画。赵军 摄图为红杉林与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