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一横”落笔,长三角一体化提速
创始人
2024-12-30 16:36:28
0

  “以前回老家,要先开车一个多小时到苏州北站。今年过年,可以直接从家门口的盛泽站出发了!”

  12月26日,对于在苏州吴江区盛泽镇工作的常鹏来说是个好日子。随着上海经苏州至湖州的沪苏湖高铁开通运营,盛泽站正式启用,吴江区也迎来“高铁时代”。

  苏州市吴江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吴志祥对三里河表示,沪苏湖高铁将吴江纳入了上海“半小时经济圈”,极大缩短与上海等周边城市的时空距离,将大大推动长三角区域产业协同合作。

  融合发展,交通先行。

  沪苏湖高铁,“轨道上的长三角”里“关键一横”,以最短路径将江、浙、沪两省一市紧密相连。如吴江一样的地区串珠成链,受益于新的长三角发展轴线。

  截至2023年底,长三角铁路已拥有25条高铁,高铁营业里程超7100公里,超过高铁里程全球排名第二、第三的国家里程之和。

  沪苏湖高铁开通运营,将这一数据提升至超7700公里。长三角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5万公里,若是和周长约的4万公里地球赤道对比,约为赤道长度的3/8。

  高效运转,印证活力。

  “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愿景在这里变为现实。2024年以来,长三角铁路的日均客流超200万人次,相当于一座城市在常态化“流动”。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明文彪对三里河表示,交通一体化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前置条件。破除物理空间阻隔,才能加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运转。

  “这种流动将会改善内循环效率,让整个长三角区域成为一个大市场,为内循环体系中的生产力布局、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创造有利条件。”明文彪说。

  轨道所至,繁荣所向。

  沪苏湖高铁穿越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近期迎来建设五周年。

  一衣带水,互惠共赢。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手棋和突破口,示范区自揭牌成立以来,累计形成154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48项已面向全国复制推广,推进两轮共计180个重点项目。

  明文彪表示,示范区的经济发展以绿色为底线,时刻照顾到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约束;产业布局以高端为导向,坚持向智力、数据、科技、人才等新型要素要动能。长三角一体化,走的是高端发展、协同发展、开放发展之路。

  如今,长三角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功能不断巩固提升。

  经济总量直观体现重要引擎作用。2023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30.50万亿元,是2018年的1.4倍(按现价计算)。以不足4%的国土面积,撑起全国约1/4的经济总量。

  看得见的连通与看不见的交融都在深化。

  截至2023年底,长三角区域已推动173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实现52个居民服务事项“一卡通”。

  路相通、业相融、情相连,区域协作“攥指成拳”,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速向前。

  (“三里河”工作室)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贵州贵阳楼宇上演灯光秀迎接20... 12月31日晚,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金融城部分楼宇幕墙上演灯光秀,迎接2025年的到来。(无人机照片...
福建南平:白天鹅群悠游崇阳溪 图为野生白天鹅在建阳崇阳溪畔停留休息。黄杰敏 摄图为在南平市建阳区将口镇白天鹅在冬日暖阳下栖息畅游。...
探访青海西宁东城·非遗共富工坊 12月21日,小朋友在西宁东城·非遗共富工坊内了解青海特色面点。中新社记者 马铭言 摄 12月21日...
舞剧《李白》香港上演 揭“20... 图为舞剧第二幕《将进酒——翰林别》中表现李白与奸臣抗争的表演。中新网记者 侯宇 摄图为舞剧第一幕《东...
2024黎平·中国侗年晚会上演 12月1日晚,侗族风俗展示《迎客之欢》。记者 瞿宏伦 摄12月1日晚,千人侗族大歌《丢歌不唱真可惜》...
四川2024年办好“退役军人最...   中新网成都1月3日电 (记者 刘忠俊)1月3日,四川省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向社会发布了2024年该省...
南京国际友谊公园色彩斑斓“染”... 12月9日,航拍位于南京市建邺区的国际友谊公园,水杉、银杏、乌柏等树木色彩斑斓,与城市景观构成一幅秀...
走进江西龙南阳明心谷:探寻知行... 图为阳明心谷景区玉虚洞内保存的石刻。中新社记者 熊锦阳 摄图为阳明心谷景区玉虚洞内保存的石刻。中新社...
民众在“上海之巅”迎接2025... 1月1日清晨,民众怀着对新年的美好向往,在上海中心118层上海之巅观光厅迎接2025年第一缕阳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