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仙剑》中的女娲后裔为何是“人首蛇身”?
创始人
2025-01-17 17:22:26
0

  中新网济南1月17日电(记者 赵晓)追过《仙剑奇侠传》电视剧的观众,都对剧中女娲后裔“人首蛇身”的外形印象深刻。面容姣好的“赵灵儿”为何会在现“真身”时生出蛇尾?蛇年新春前夕,记者在博物馆探秘“蛇元素”文物时找到了答案。

  走进山东博物馆“汉画像石艺术展”展厅,近百件石刻文物错落有致地面向观众展陈,“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形象隐藏在多块画像石中。

  记者在东汉西王母、伏羲女娲画像石上看到,西王母端坐正中,两侧的伏羲和女娲手执便面,自腰至尾相交,贯穿仙界、人间。

山东博物馆展厅内展出的西王母、伏羲女娲画像石,伏羲女娲呈蛇尾相交状。赵晓 摄

  “这是国家二级文物,画像中呈现了最典型的伏羲女娲蛇尾交缠画面。”山东博物馆典藏部副主任宋爱平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伏羲和女娲是人类始祖,常常在文物和相关史料记载中手持规和矩,代表以“规矩”制定天地法则。他们也手捧或怀抱日月,日月分别指代阳和阴。蛇尾交缠则寓意阴阳结合、创造人类。

  宋爱平介绍,伏羲女娲“人首蛇身”、双尾交缠的图案广泛出现于中国汉代墓室、祠堂中,寄托了古人对子嗣延绵、生命不息的美好期望。以闻名海内外的武梁祠为例,其西壁画像记录“三皇五帝”最早的“形象照”。“伏羲和女娲也在上面呈蛇尾相交状,中间有一个长着两条弯曲尾巴的小人,代表他们创造的人类初始形态。”

山东武梁祠画像石上的伏羲女娲图像被制作成动画。赵晓 摄

  他们为何是“蛇身”而不是其他动物?据了解,这源于中国人长久以来对蛇的崇拜,视它为多子多福的象征,也认为其具有某种神秘强大的力量,可以抵御自然威胁,比如蜕皮、冬眠,有重生、永生之意。“蛇成为伏羲女娲形象的特殊载体,也因它与龙沾亲带故,被誉为‘小龙’。”宋爱平解释称。

  为让观众更直观地认识和了解山东汉画像石,山东博物馆于2024年10月升级汉画像石艺术展,综合运用数智化、沉浸式、场景化的技术手段,配合灯光、环境的亮化,让文物鲜活地“动起来”。

  今年11岁的孟启仰正在LED大屏前观看“三皇五帝”动画。“我在书上读过女娲造人、伏羲发明八卦的故事,在这里看到他们人蛇结合的形象,感觉很神奇。”他告诉记者,自己平常喜欢研究石雕壁画上面的文字和图案,被古人丰富的想象力所吸引。

观众在展厅内参观西王母、伏羲女娲画像石。赵晓 摄

  据悉,山东是中国汉画像石四大分布区域之一,汉画像石发现数量全国最多,且内容题材丰富、雕刻技法多样、建筑形制齐全,为研究“石上汉史”提供大量一手材料。除山东外,河南南阳、陕西、四川等文化繁荣地区,也出土过不少带有伏羲女娲图像的汉画像石。(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贵州贵阳楼宇上演灯光秀迎接20... 12月31日晚,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金融城部分楼宇幕墙上演灯光秀,迎接2025年的到来。(无人机照片...
福建南平:白天鹅群悠游崇阳溪 图为野生白天鹅在建阳崇阳溪畔停留休息。黄杰敏 摄图为在南平市建阳区将口镇白天鹅在冬日暖阳下栖息畅游。...
探访青海西宁东城·非遗共富工坊 12月21日,小朋友在西宁东城·非遗共富工坊内了解青海特色面点。中新社记者 马铭言 摄 12月21日...
舞剧《李白》香港上演 揭“20... 图为舞剧第二幕《将进酒——翰林别》中表现李白与奸臣抗争的表演。中新网记者 侯宇 摄图为舞剧第一幕《东...
2024黎平·中国侗年晚会上演 12月1日晚,侗族风俗展示《迎客之欢》。记者 瞿宏伦 摄12月1日晚,千人侗族大歌《丢歌不唱真可惜》...
四川2024年办好“退役军人最...   中新网成都1月3日电 (记者 刘忠俊)1月3日,四川省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向社会发布了2024年该省...
南京国际友谊公园色彩斑斓“染”... 12月9日,航拍位于南京市建邺区的国际友谊公园,水杉、银杏、乌柏等树木色彩斑斓,与城市景观构成一幅秀...
走进江西龙南阳明心谷:探寻知行... 图为阳明心谷景区玉虚洞内保存的石刻。中新社记者 熊锦阳 摄图为阳明心谷景区玉虚洞内保存的石刻。中新社...
民众在“上海之巅”迎接2025... 1月1日清晨,民众怀着对新年的美好向往,在上海中心118层上海之巅观光厅迎接2025年第一缕阳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