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五台山上有一群风云守望人
创始人
2025-01-21 10:29:22
0

  山西的五台山被称为“华北屋脊”。在2200多米五台山的南台顶,有一座国家一类高山艰苦气象站——五台山国家基本气象站。有这样一群人远离喧嚣,在这里捕捉着每一丝风云动向。

  从人工观测,到高科技仪器检测,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观测、记录、分析,用精准的气象数据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多样的气象服务,一起走进五台山上的这座气象站↓

  每年8级以上大风和积雪天气超200天

  数九寒天,晨曦微露,48岁的五台山气象站综合业务员王俊杰背上工具包,顶着凛冽寒风,开始对气象观测设施设备进行日常巡护。王俊杰说,这里风比较大,因此每次出来首先要看气象设施设备外观是否有损坏或者出现异常。

  巡护,每天两次。因为在气象预报的精准链条中,设备的稳定运行起着基石般的关键作用。工作了近20年的王俊杰对站里的观测设施设备再熟悉不过,对山上每一丝风云变化,也很敏感。他表示五台山气象站观测的数据很具有代表性,“正常情况下都是刮西北风。一旦它变成东南风了,就预示天气过程要过来了,很可能后面雨雪天气就过来了。”

  五台山气象站最早建在海拔近3000米的中台顶,1998年搬到海拔低了几百米的南台顶,是国家一类高山艰苦气象站。一年中,气象站所在地8级以上大风和积雪天气长达200多天。

  恶劣的气候条件会给观测工作带来难度。比如,十几米高的测风仪常常在低温下结满雾凇、覆满冰层,传感器极易被冻住,就需要人工爬上高塔除冰。

  幸运的是,近些年,随着设备的升级改进,这些难题迎刃而解。如今,测风仪加上了加热功能,王俊杰说,再遇上低温天气,它再也不会冻住,“这就减少了危险,对我们高山站来说是最好的技术改进。”

  改进的不仅是测风仪。现在,新型的高精度温度传感器,能够敏锐捕捉气温的细微变化。湿度计也告别了过去简单粗放的测量模式,进阶为采用先进感应技术的智能设备,对空气中水汽含量的监测精确到极小单位。王俊杰说,气象站的变化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这几年随着科技进步,观测手段几乎是颠覆性的,全部是自动化的。”

  科技进步,让气象观测更精准高效

  曾经,气象观测工作是一场与时间和自然条件较量的耐力赛。无论白昼黑夜,无论酷暑严寒,气象员们需要一天6次外出人工观测,依照严苛标准流程,准时准确读取数据。如今,传感器全面取代了人工读数,每一分钟,海量气象数据如潮水般源源不断地汇集,效率呈指数级增长。

  王俊杰说,新的挑战也接踵而至,“现在自动化了以后,对人的要求更全面了。不仅仅是采集数据,你要把这个数据处理得准确,用好的数据才能做出精确的预报。所以你必须得重新学习,更新知识,才能适应这个岗位。”

  眼下正值春运,为保障交通运输安全,气象观测任务增多。新的气象预报手段也在实践中不断运用。正在气象站值班的杨飞鸿紧盯着电脑屏幕,熟练地调取各项气象数据,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启动复杂的预测模型。

  不仅是春运期间的气象保障,气象预报服务经济社会的功能越来越强。杨飞鸿现在另一项重点工作,是为五台山景区提供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他说,冬季有时会出现大风雪天气,如果没有及时发布预警,“有些不了解情况的,他们会去徒步,我们每一个发出的预警有可能就会挽救不少生命。”

  不变的,是气象人的坚守

  虽然气象观测的手段和服务内容在变化,但在五台山气象站站长董剑,这位从事气象工作30多年“老气象人”看来,精准的要求永远不会改变,“我们每天要观测,一个数据错了,那后面的东西一大批都是错的。尤其现在对于高科技,差个0.1℃,差距就大了去了,所以我们的精度要求是特别严的。”

  除了严谨的工作要求,气象观测员们还需要有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的坚守。董剑曾在五台山气象站的旧址工作了四年,他回忆说,当时工作条件非常艰苦,“一进里边黑咕隆咚的样子,烧的土炉子,没有电,我们宿舍就是点个蜡烛,一到冬天就是土豆白菜。当时从国庆节到第二年5月份换班,只能徒步换班,走最快上去也需要3小时。”

  随着五台山气象站新站建成,气象观测员们生活工作条件都有很大程度改善,但那份坚守不曾改变。王俊杰说:“我们所做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使大家能够减少损失,能够少受灾害,这是我们坚守的最根本的东西。”

  寒来暑往,天气好时,王俊杰会坐在山顶,远眺群山,看云卷云舒。他说,这里有别处寻不到的独好风光。也许这就是大自然给予他们的馈赠,也是他们“顶风傲雪、测天为民”时的一份慰藉。

  (总台记者 贺威通 孟雷雷)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贵州贵阳楼宇上演灯光秀迎接20... 12月31日晚,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金融城部分楼宇幕墙上演灯光秀,迎接2025年的到来。(无人机照片...
福建南平:白天鹅群悠游崇阳溪 图为野生白天鹅在建阳崇阳溪畔停留休息。黄杰敏 摄图为在南平市建阳区将口镇白天鹅在冬日暖阳下栖息畅游。...
探访青海西宁东城·非遗共富工坊 12月21日,小朋友在西宁东城·非遗共富工坊内了解青海特色面点。中新社记者 马铭言 摄 12月21日...
舞剧《李白》香港上演 揭“20... 图为舞剧第二幕《将进酒——翰林别》中表现李白与奸臣抗争的表演。中新网记者 侯宇 摄图为舞剧第一幕《东...
2024黎平·中国侗年晚会上演 12月1日晚,侗族风俗展示《迎客之欢》。记者 瞿宏伦 摄12月1日晚,千人侗族大歌《丢歌不唱真可惜》...
四川2024年办好“退役军人最...   中新网成都1月3日电 (记者 刘忠俊)1月3日,四川省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向社会发布了2024年该省...
南京国际友谊公园色彩斑斓“染”... 12月9日,航拍位于南京市建邺区的国际友谊公园,水杉、银杏、乌柏等树木色彩斑斓,与城市景观构成一幅秀...
走进江西龙南阳明心谷:探寻知行... 图为阳明心谷景区玉虚洞内保存的石刻。中新社记者 熊锦阳 摄图为阳明心谷景区玉虚洞内保存的石刻。中新社...
民众在“上海之巅”迎接2025... 1月1日清晨,民众怀着对新年的美好向往,在上海中心118层上海之巅观光厅迎接2025年第一缕阳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