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向海洋要生产力(创新谈)
创始人
2025-01-20 09:42:26
0

  改造提升海洋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海洋未来产业,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好海洋开发,向海洋要生产力、求新增长点”。

  舟山潮流能示范工程建设重大示范项目验收,天津南港工业区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一体化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投产……过去一年,坚持向海洋要生产力,我国全面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塑造着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新优势。

  得鱼盐之利,享舟楫之便。古往今来,美丽富饶的海洋滋养着人类。依靠勤劳和智慧,人们正在努力念好新时代的“山海经”。靠海吃海,向海洋要生产力,不再只局限于向海洋要食物,而是朝着向海洋要能源、要淡水等多领域、深层次拓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海洋的多样化需求。

  向海洋要生产力,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现代化海洋牧场融合新科技、新模式、新业态,渔业资源养护成效明显;科研人员攻克深水高压油气藏开发难题,实现天然气资源有效利用;从海洋微生物中分离化合物,海洋创新药物开发速度明显提升;研制膜法海水淡化关键装备,更多清澈淡水被输送至千家万户;随着更多涉海企业实现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数量双增长,海洋经济韧性更足、活力更强。这些事例都反复证明了科技兴海的道理。改造提升海洋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海洋未来产业,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向大海要生产力,要抓紧突破更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研制一大批“深海利器”,才能不断释放更多蓝色经济潜力。

  向海洋要生产力,要坚持因地制宜。我国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国,拥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主张管辖海域,1.8万多公里大陆海岸线。然而,沿海各地区发展阶段、发展基础、资源禀赋等存在差异,需要从实际出发,探索各具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比如,海洋科教资源丰富的地区,可重点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加快海洋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大海洋科技的支撑力度;旨在做优港口航运与船舶制造的地区,要下力气推动港口向“智”向“绿”转型,加强清洁能源利用,促进降碳减排;具备耕海牧渔传统优势的地区,应抓住新旧动能转换机遇,将更多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深远海养殖,创建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现代化海洋牧场等。只有打好“特色牌”,扬长避短,各地才能将海洋优势彻底转化为发展优势。

  向海洋要生产力,要守住保护生态这个前提。没有好的海洋生态环境,人类就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碧海银滩也是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生态价值高的海洋,经济价值也会更高。因此,要时刻牢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海洋生产力,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就是发展海洋生产力。在向海洋要生产力的过程中,为海洋经济厚植绿色底色,积极践行“双碳”目标,持续推动海洋产业绿色转型。

  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资源宝库,也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载体。坚持向海洋要生产力,持续激活“蓝色引擎”,将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蔚蓝色的发展空间。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京津冀少年儿童2025新年音乐...   中新网天津12月30日电 (记者 王君妍)为加强京津冀区域校外教育共同体建设,促进美育活动的交流...
广东广州:云萝植物园开园迎客 11月29日,广东广州,云萝植物园正式开园,游客在园区远眺广州塔等城市景观。中新社记者 陈楚红 摄 ...
青海:民众观日出迎接乙巳蛇年 1月29日,大年初一,民众前往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境内的拉脊山顶,迎接乙巳蛇年第一个日出。拉脊...
(新春见闻)新疆少年乐队以国风...   中新社新疆奇台1月31日电(胡嘉琛)“月影羌笛怨秋风,耿恭疏勒入梦中……”14岁的包梓默手指在琴...
2024年三亚国际游艇展开幕 图为一款名为“鲛子”号载人潜水器亮相展览现场。中新社记者 骆云飞 摄 图为展出的游艇停靠在三亚国际...
沈阳“文旅之王”大篷车开启冬季... 图为工作人员在给市民介绍在大篷车里众多的特色文创产品。中新社记者 于海洋 摄 图为工作人员在给市民介...
重庆民众解放碑听跨年钟声迎新年 2025年1月1日,重庆解放碑步行街,上万民众齐聚于此,聆听新年钟声,记录跨年瞬间,共同迎接2025...
2024年11月末广义货币(M...   中新网12月13日电 据中国人民银行官方微信消息,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4年1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
四川邛崃:大同古镇摆起“长街宴... 图为传菜师傅端着丰富的菜品吸引游客拍照。中新社记者 王磊 摄图为游客在长街宴上拍照。中新社记者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