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特稿)创新路上,浙江如何聚才而用之?
创始人
2024-12-28 21:41:17
0

  中新网杭州12月28日电(张煜欢)“70后”海归黄可智,将人生的“二次创业”放在了浙江杭州未来科技城的人工智能小镇。带着对AI时代的沉淀与思考,他与团队历时多年开发重症专科大模型,目前已在浙江多家医院实现落地应用。

  “80后”青年中医徐丽萍,为解中重型溃疡患者之难,利用传统中药研发新方。她带领团队翻古籍、“尝百草”,结合中西医理论知识,让古老的中医药文化结出新的果实,并达成了1000万元的科研成果转化协议。

  “90后”蒋应成几乎每日与砂纸、喷枪为伴。在世界技能大赛喷漆项目的舞台上,这位苦钻研的年轻工匠实现了“0.01毫米”的突破,成为一名技能冠军。如今已是一名教师的他,正努力让更多学子走上技能成才之路。

  “00后”王雨桐带领浙大学生团队开发出助老AI机器人,让患上“失语症”的老年人有了“心理护工”。年轻的团队以老年人实际需要出发,乘风银发经济,目前该机器人项目已获得诸多投资方青睐。

  这是2024年,记者在采访中尤其难忘的几张面孔。一个个鲜活的身影背后,有着再次创业的韧劲、埋头苦干的执着、沉浸科研的忘我……他们是个体成长与时代发展相映衬的点点星火,在遥相呼应中,汇聚起“创新浙江”的耀眼光芒。

徐丽萍团队开展中医药新药研究。浙江省中医院供图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人才则是其中的“关键变量”。在科技竞争激烈的当下,如何让“关键变量”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

  当种梧桐树,自有凤来栖。

  “吸引人才选择一个平台,除了绩效、岗位、内外环境,还有很多现实因素。”浙江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程向东在接受采访时说,“尤其是科技型人才,更看重平台是否可持续发展、能否实现自己的抱负,更关注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

  所院融合,便成为一棵枝叶葳蕤的“梧桐树”。

  作为中国科学院与浙江省央地共建的国家级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首个以医学命名的直属研究所,其与浙江省肿瘤医院实现着深度融合发展:临床医生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开展一系列有生命力的科学研究;科研人员与医生构建起“组团式”研发架构,携手向肿瘤病因等方向发起全面攻关。

  双方将国家、中国科学院及地方人才政策进行融合,充分利用政策叠加效应,构建引育并重的人才生态。

  “在这样的机制体制下,才能真正让想做事、能做事的人,带领团队做出有重大突破性的攻关,让大平台产出大成果,从而培养出领军型大人才。”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高军说。

浙江省肿瘤医院人才、副院长朱骥介绍该院重离子医学中心。张煜欢 摄

  引才难,留才更难。唯有突破旧的束缚,才能激发新的活力。

  长期以来,卫生人才职称评审存在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倾向,以及论资排辈、评价标准单一等问题。今年,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全面启动卫生健康领域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其中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制度改革,堪称破立之举。

  “据观察,全国所有高水平公立医院,都在研究怎么样引人、用人、激励人。”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人事处(人才处)处长朱炜介绍道,“针对人才关心的职称评价,如今我们实行成果代表作制,不将出国(境)学习经历和博士学位等作为申报职称的必要条件,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与此形成对应的是,浙江建立起“重临床多实践”标准体系。

  过去,许多医生在“临床”与“科研”之间摇摆不定,如今,浙江坚持激励一线,将门诊工作量、手术台数等作为申报的必要条件,强化对临床工作时间、工作量和工作效果的考核,并通过大数据分析比对,多维度评价临床业绩水平。

  在宁波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35岁的神经外科医生周晨辉已独立开展近百例脑胶质瘤切除等高难度手术。去年,他被任命为科室副主任,也成为该院最年轻的临床科主任。

  不破不立。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亦是为创新的长远蓝图埋下伏笔。对于人才来说,注重当下,更需着眼未来,心系科研创新,更需心怀“国之大者”。

  “改造世界,是科学的终极目标。”今年刚加入良渚实验室的“90后”青年研究员王小召,敏锐地感知到实验室在科研模式上的精巧设计与快速进化的气息。在鲜明有序的科研氛围和丰富前沿的科研资源助力下,她已快速申请了4项专利。

  “未来,我希望能进一步打破我国学术界和医学界对于骨关节疾病的现有认知,提供骨关节疾病从诊疗到再生修复的先进治疗方案和科技产品,为饱受骨疾病困扰的人群——尤其是老年群体,带来更多福音和希望。”王小召说。

青年研究员王小召在研究中。良渚实验室供图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是浙江对高端人才和顶尖团队的用才之道。省实验室承担着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大使命,是催生变革性技术,孕育“从0到1”重大科学突破的关键载体。如今,包括省实验室在内的浙江各大高能级平台,正积极推动人才要素流动起来,最大化发挥人才的创新价值。

  创新为何如此重要?创新不仅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更是省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风物长宜放眼量。世纪之初,快速发展的浙江面临“成长的烦恼”,在“八八战略”的引领下明晰了方向。多年来,随着浙江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该省沿着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道路向“新”而行。如今,立于发展新起点的浙江,面对高质量发展新的“成长的烦恼”,其破解之道的关键亦在创新。

  围绕加快建设创新浙江,浙江省委书记王浩表示,要突出重点关键,围绕加强人才有序流动、深化“双一流196工程”、推动重大科研平台提能升级等“三件大事”,深入谋划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工作举措,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打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贯通的堵点卡点,真正以问题有效解决带动整体工作扎实推进。(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贵州贵阳楼宇上演灯光秀迎接20... 12月31日晚,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金融城部分楼宇幕墙上演灯光秀,迎接2025年的到来。(无人机照片...
福建南平:白天鹅群悠游崇阳溪 图为野生白天鹅在建阳崇阳溪畔停留休息。黄杰敏 摄图为在南平市建阳区将口镇白天鹅在冬日暖阳下栖息畅游。...
探访青海西宁东城·非遗共富工坊 12月21日,小朋友在西宁东城·非遗共富工坊内了解青海特色面点。中新社记者 马铭言 摄 12月21日...
舞剧《李白》香港上演 揭“20... 图为舞剧第二幕《将进酒——翰林别》中表现李白与奸臣抗争的表演。中新网记者 侯宇 摄图为舞剧第一幕《东...
2024黎平·中国侗年晚会上演 12月1日晚,侗族风俗展示《迎客之欢》。记者 瞿宏伦 摄12月1日晚,千人侗族大歌《丢歌不唱真可惜》...
四川2024年办好“退役军人最...   中新网成都1月3日电 (记者 刘忠俊)1月3日,四川省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向社会发布了2024年该省...
南京国际友谊公园色彩斑斓“染”... 12月9日,航拍位于南京市建邺区的国际友谊公园,水杉、银杏、乌柏等树木色彩斑斓,与城市景观构成一幅秀...
走进江西龙南阳明心谷:探寻知行... 图为阳明心谷景区玉虚洞内保存的石刻。中新社记者 熊锦阳 摄图为阳明心谷景区玉虚洞内保存的石刻。中新社...
民众在“上海之巅”迎接2025... 1月1日清晨,民众怀着对新年的美好向往,在上海中心118层上海之巅观光厅迎接2025年第一缕阳光。中...